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我们宁愿忍受缺陷,修修补补,也不愿意推倒重来?

2017-09-03 张辉 辉哥奇谭

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有一些不如意的东西,但是我们的习惯一般是:忍受缺陷,修修补补,很少有推动重来的勇气。长期来看,这种习惯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。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。

我经常需要处理表格数据每,每张表的数据从几百组到上万组,这个数据量级,完全手工处理是不现实的。于是两年前,我用Python写了一个脚本(一种简单的代码),基本解决了问题。

但这个脚本不太完美,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。在没有问题的时候,可能5-10分钟就能处理完数据,但是在出错的时候,往往需要花30-60分钟去定位错误。因为大部分时候能正常处理数据,所以,每次碰到处理数据出错的时候,虽然有心去重写脚本,但是在临时解决完问题之后,就很难再有勇气去重写脚本,因为重写脚本可能需要花两个小时以上。

但是,这两年的修修补补,凑凑合合过来,这些浪费的时间加在一起,也是蛮可观的。不过,我依然没有打算去重写脚本,如果能凑合一辈子,也许我就会这样凑合下去,直到昨天晚上的一个「意外」,逼迫我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:这种修修补补不能再继续下去了。昨天的数据量比平时稍大,格式也不是很规整。结果,脚本不断出错,即便在我花了两个小时,解决了一些问题之后,依然没有最终处理完成。

已经是是23点多,我在多次痛苦挣扎之后,决定重写脚本。我在备忘录中写了自己的「另外一条思路」,然后开始按照这条思路重新开发代码。结果,居然在40分钟左右,就基本走通了这条路。而且代码量从过去的170行,变成了不足30行。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,但这样一种思路明显会取得更优的结果,因为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可控,而不是依赖第三方库。做到这里,我心满意足的去睡觉了。可以想见,如果是昨天继续在旧代码中苦苦追寻,估计到了半夜还是一脸怨念,未必能睡一个踏实的觉。

早晨起来,我反思这个问题:为什么自己能容忍这种不完美如此之久?为什么没有勇气推倒重来?为什么另外一条路如此简洁有效但自己却一直执迷不悟?

这里面有懒惰的原因,也有「沉没成本」的心理因素。

「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,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。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。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,如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等称为“沉没成本”(Sunk Cost)。」(百度百科)

简而言之,人们会因为过去已经花出去的钱,投下去的精力和已经付出的感情来决定是否继续这样做下去,而并非着眼未来去做判断。之前沉没成本总被用来解释一些情侣明知有问题,没有美好未来,但彼此能达成默契,纠缠很久的感情困扰。但沉没成本在工作和投资上的体现更加突出。

因为当时做这个脚本时调用第三方的库,也调的比较辛苦,所以一旦基本完成,每周使用,不断的修修补补,对这个「不完美」的脚本的依赖就越来越大。而这每周的使用和不断的修修补补,都是「沉没成本」,随着时间而累积变大。随着成本变大,自己就越来越难摆脱,尽管内心深处总是能意识到这个脚本的不完美和复杂之处。

类似我这样用着一个有缺陷的脚本,忍受很久的事情在工作中层出不穷。「炒股」的股民也经常在被一个垃圾股套牢之后依然希望能有回春之术,而不是果断放弃。这背后都是巨大「沉没成本」因素在起作用。

希望我自己能以此为戒,经常有「rework」- 推动重来的勇气和快速迭代的实践,也希望大家在做决策时更能着眼未来,而非总是盯着已经发生的事情。



参考文章:我们为何要活在未来?

前一篇文章:如何免费获得 iPhone 8?

19/100,一起加油吧!

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,来小密圈(现已改名「知识星球」)谈吧。我已开通小密圈,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生活和随感,记录我看的书,记录我的读书感想。而小密圈里,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,同样积极,同样热情的朋友——我的读者们,过去的六个多月,我们成功在「小密圈」营造了一种不同于「微信朋友圈」的氛围。了解「小密圈」,请回复消息「小密圈」(非评论区)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